塑造科创之城新优势-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塑造科创之城新优势
来源:江淮时报 2024-04-02 14:04:45 责编:奚正喜 陈维庭 何怀光

合肥市政协连续六年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协商议政,助推合肥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

塑造科创之城新优势

有人问,微观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有人问,生命是什么?

有人问,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一切都可以用量子紧密测量技术来寻找答案……

3月26日,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内,正在播放的专题片的片头“三问”,将来此调研的合肥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成员直接带入了梦幻般的量子世界。

“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市社情民意座谈会的协商主题。而这里正是市政协系列调研的首站。

至此,合肥市政协已连续六年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协商议政,持续在完善政策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建言献策。

“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发挥政协优势,整合力量资源,助推合肥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塑造新优势,在建设‘三地一区’‘七个强省’上走在前、作示范。”合肥市政协主席韩冰表示。

打通平台与生态的“任督二脉”

近日,合肥高新区企业打造的“量子-经典混合算力云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亚洲首套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的“触手可及”成为现实。这是合肥打造高质量科创平台的又一成果。

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是近年来合肥市深化与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打造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

为进一步助力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2022年,合肥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议,就此议题开展协商议政。

常委会议上,针对共建单位力量投入不充分,部分平台功能定位不明确,企业参与度低、成果转化能力弱,考核激励机制不适应新型研发机构需要等问题,委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良方。

“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也被称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田’。”市政协常委、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院长于振中建议,要充分尊重新型研发机构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中的相关审批、备案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高速通道”。

东超科技是一家以空中成像技术为重点研发方向,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平台进行技术力量转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始团队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研发转化无缝对接,企业就有蓬勃的生命力。”市政协委员、公司董事长韩东成呼吁,政府要系统出台更多惠及科创企业的政策,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常委会议形成了4大方面13条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目前,合肥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集聚高层次人才1.9万人;组建城市场景创新公司,实体化运行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科大硅谷”建设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加速成为汇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高地。

让“科技之花”结“产业之果”

科技服务要素资源如何统筹整合?高价值科技成果供给效能如何提升?中试熟化服务平台如何建设?科技成果“三就地”专业人才如何培养?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合肥充分发挥科创优势,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但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待解。

党政有所需,政协有所应。2021年以来,合肥市政协分别围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打造科技成果‘三就地’示范区”等议题开展重点协商,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协同创新生态、加大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持续建言。

委员们建议,将安徽创新馆打造成省、市、县三级科技大市场,通过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 以“产业需求”引领中试基地建设,发挥中试基地循环利用的优势,降低技术概念验证的投资风险。鼓励高校院所通过协议等方式提高科研人员研发可转化技术的收益,激发科研人员研发可转化技术的积极性。建立技术经纪人才培养认证体系,开展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试点,推进技术经纪人信用积分制与技术交易委托代理制。

一系列相关建议被《合肥市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试行)》悉数采纳,转化为真招实策,助推更多“科技之花”在庐州大地结出“产业之果”。

坚果脆片的高科技“换装”

“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杏仁饼,蜕变为坚果脆片,是高科技使然,背后映射的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力量。”2023年6月27日,在合肥市政协“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议政性常委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安徽侬安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芹分享了企业创新发展秘诀。

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食品手工作坊,到拥有上百项专利的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家工信部授予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设计平台企业,侬安康推进工业化和数字化融合,闯出了食品加工业的新天地。

“传统产业转型之痛,在于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真正的认知”“升级改造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风险大,也是传统企业难以实施有效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改造的重要因素”……常委会议上,委员们特别是企业家委员感触颇深。

如何“对症下药”、破解难题?结合委员们的建议,市政协给出的“解题”方案: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建立全市“智改数转”诊断策划项目库,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智改数转”;支持传统企业利用“羚羊”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各领域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转型、融通创新,实现“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转变。

政协“金点子”化为发展“金钥匙”。据了解,2023年,全市新增全球“灯塔工厂”3家、总数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户、总数居省会城市第6位,规上工业实现“智改数转”全覆盖。

新能源汽车爆增的背后

“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量9万辆,同比增长9.8%”——合肥正围绕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全力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首位产业”迎来爆发性增长。

“首位产业”当助“首位之力”。早在2021年,合肥市政协围绕“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召开社情民意座谈会,提出“开展自动驾驶通勤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等场景的示范应用”“举办新能源汽车大型展会”“发挥整车龙头作用,建强产业链”等一批前瞻性建议,被《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悉数采纳,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式被确立为合肥“2833”战新产业集群中的首位产业。

2023年6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利用一天时间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支持合肥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

党委有部署,政协有跟进。随后,市政协又相继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展协商调研、务实监督,通过大会发言、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90余条,持续助推合肥“首位产业”跑出“加速度”。

除了新能源汽车,从数字产业到人工智能、从生物医药到种子产业、从城市安全到生态环境……近年来,合肥市政协持续助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彰显了“政”能量与“协”动力。

“未来产业”成就合肥未来

2月24日元宵节,12架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h216-s在合肥骆岗公园腾空而起,为市民们奉上一场绚丽的编队飞行表演。此外,园区的无人机外卖配送已常态化开展业务,与6家企业达成外卖配送合作,在园区设置6处索降点,截至目前累计飞行约1100架次……

3月8日下午,一场聚焦“云端”的线上协商议事活动在骆岗公园上演,合肥市政协围绕“低空经济如何更好地服务合肥市民”这一议题,将广大网友与合肥市民关心的话题搬进直播间,邀请相关界别政协委员、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与相关科技企业公开议事,1.6万名群众线上参与讨论,从拓宽应用场景、完善低空交通网络、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扩大试飞空域范围等领域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

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扩大量子信息、空天技术、低空经济、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先发优势,加快元宇宙技术开发应用,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国内一流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国际领先量子科技、产业“双高地”,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而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作为“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市社情民意座谈会的三个子课题,成为今年市政协的调研重点,将为助力提升合肥城市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产业名城,做出政协贡献。

未来已来,向“新”出发,凝“新”聚力,虽远必至!

(文:通讯员 何融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毛学农  图:王世保)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