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落实“老有所学”暖心工程-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加快推进落实“老有所学”暖心工程
来源:民进安徽省委会 2024-04-09 10:28:16 责编:周晓东 刘鹤

社区基础设施相对成熟,开设老年教育相对便捷,可以根据社区特点、居民需求,积极兴办不同形式的老年大学(学校),也可结合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场地,用教育养老,用课程养心,逐步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让老人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老年教育服务。

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已经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场所,当前,我省老年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导致原有老年教育的供给远远跟不上老年学员的需求,每到招生之际,老年大学(学校)就会出现报名“秒杀”、“一位难求”的现状,有的学员甚至为了能上老年大学,不惜跨几个区去报名学习,非常不便。

二是老年教育学制有待建立。有别于其他教育机构,老年教育没有学制,因此不存在毕业的问题,一些老年学员留恋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一旦报上名很多年都“蹲”在同一个班,一“蹲”好几年甚至近十年,存在“占学位”的情况,加剧了承载能力本就不足的老年教育机构供需矛盾。

三是老年教育办学条件和课程建设有待加强。现有老年大学的课程一般以文化艺术为主,如:钢琴、古筝、二胡、书法、绘画、舞蹈、模特、合唱等专业,这些课程不仅需要一定规模的场地,有的专业还需要相应的教学设备,很多学校、社区等不仅教学场地紧缺、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也严重缺乏等,这就导致很多学校和社区开办不起老年教育或开展丰富的课程。而且,各地老年大学(学校)的课程大致相同,鲜有地方特色课程。

四是教师队伍有待充实。老年教育属于培训性质,教师大部分来自兼职,人员流动性大,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经常出现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任教,或不能按时上课,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为此,建议:

一是依托社区,建立网格化老年大学(学校)。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能更方便为周边老年人服务,社区基础设施相对成熟,开设老年教育也相对便捷。可以根据社区特点、居民需求,积极兴办不同形式的老年大学(学校),也可结合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场地,用教育养老,用课程养心,逐步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保证做到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固定场所供老年人学习,让老人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老年教育服务,逐步打造百姓身边的15分钟学习圈。

二是建立学制,规范老年教育管理。为避免“占学位”、常年“蹲”班,保障教学进度,建议老年大学(学校)建立学制,按照专业等级划分年级,比如三年制的学员按照规定学完所有课程,可以颁发相对应的毕业证书。这样做不仅可以保障正常的教学进度,还可以有效缓解“一位难求”的现状,而且取得“毕业证书”还可以增加老年学员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三是按需开设专业,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老年大学(学校)的专业也要根据群众的需求来开展。比如可以在养老院、敬老院、医疗养老等场所开设“中医养生、医学保健、太极拳”等专业,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进行康复训练;在乡村开设“种植、养殖、渔牧”等专业,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社区开展“识字扫盲班、智能手机班”等,让老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可以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或把地方特色课程精细化,如开设“凤阳花鼓灯”“黄梅戏”“徽菜”“阜阳剪纸”“阜南柳编”等专业,把当地特色发扬光大,弘扬传统文化。

四是注重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师资库。加大在编教师队伍,控制人员流动;定期开展教师培训,特别是专业课程和老年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利用“名师孵化”培育更多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教师;鼓励退休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等积极参与老年教育,继续发挥余热;同时,定期举办省、市级“能者为师”活动,从社会中选拔“能人巧匠”,和获奖选手签订长期协议,入选老年教育师资库,为更多的社区输送优秀师资,从而解决师资缺乏、流动问题。

(民进安徽省委会)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