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金不如积德-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积金不如积德
来源:程学武 2024-05-25 15:13:59 责编:何小龙 朱媛

在旧有观念里,总认为给子女积累足够的财富,就是对其最大的爱。然而,此举真能保障子女一辈子富足吗?司马光有段著名的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给后代留什么?司马光在家训中作了最好的诠释。

明朝有位王中丞,总制两广,有一天清查官库所藏的财物时,发现有盈余金三十四万两。当时,国家久无战争,军数少而饷多,日积月累,遂有大盈余。面对这笔公帑,如果王中丞不说,谁也不能查究,朝廷亦不知。他的一位老友劝道:“公一尘不染,朝野共知,但此次查到之银既非下取民膏,亦非侵占国库。公有四子,可稍为之计划,报以三十万两,留四万两分授四子。于公之忠介无损也。”王中丞听了笑着说:“如此有如孀居之妇,守三十年节,一旦为儿孙计而改节,不可惜吗?”乃尽数奏报,不留锱铢,人们称赞王中丞是位难得的真君子。后来他历任郡守,诸孙连中数元或魁,接续相位,家道久兴不衰。

宋代有位王祐,在知开封府(相当于京都行政长官)、兵部侍郎时,奉命侦办魏州节度使符彦卿意图造反一案。王祐花费数月明察暗访,最终也没有查获任何证据。他据实上报,却被贬“徙知襄州”。面对失意,王祐淡定从容,在赴襄州就任前,在自己的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并颇为自信地说:“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语后来果然应验。王祐本人虽然没有位高权重,但其子孙却颇受其德影响。儿子后来登上相位。王祐在自己的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承袭达千年。以三棵槐树命名的“三槐堂”,成了山东王家响当当的堂号。

与王祐和王中丞秉公、坦荡、正直的品格相比,浙江绍兴府有位布政官,善于搜刮民脂民膏,贪污积财数十万,被免官后回乡,买了十万亩良田,在郡中算得上是首富了。他只有一儿一孙,整天不务正业,挥霍钱财,结果都是短命而死。儿孙死后不久,布政官就中风瘫痪,此时家中的财产已经全部败光了。他临终时说:“我官做得不能算小,田买了十万亩也不能算少,都是在我手中置的,如今双手空空,家道衰落。这到底是怎么啦?”

历史上,许多贤臣名吏在“积德与积金”的处理上,都很注重以身示诫,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东汉名臣杨震官至太守,为官不徇私情,教导子孙粗食步行。有亲朋好友劝他,趁大权在握的时候,为子孙多置些产业,杨震笑道,让子孙具备清廉之德,这就是重要的“家财”了。明代嘉靖时期的都御史戚景通,清正廉洁,病重期间,把时年17岁的儿子戚继光叫到病榻前说:“为父没有给你留下什么财产,只留给你忠贞爱国之心。”历史证明,戚继光继承父志,成为一代抗倭名将,名垂青史。清代的郑板桥,为政清廉,他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对儿子说:“我不愿子孙将来能势位富厚,不能积造孽钱以害子孙。”他的女儿出嫁时连嫁妆也没有。郑板桥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自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来时,他却已咽气。儿子悲痛欲绝,忽见茶几上有一纸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儿子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要他做馒头的良苦用心。

积德不积金。留给子孙财富,不如培养子孙。让子孙成为国家栋梁和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

(程学武)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