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徽好日子”化作徽风皖韵“百景图”-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当“安徽好日子”化作徽风皖韵“百景图”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1-27 15:39:22 责编:周晓东 朱媛

暖冬里,也有几天寒风刺骨,冬至那天就冷得不行,出门靠勇气,迎风靠毅力。在那个周末的傍晚,我带着孩子站在合肥徽园徽南集人头攒动的街市廊桥,看红火透亮的汪满田鱼灯喧嚷地游弋而来,凛冽的寒气消散不少。

举着小鱼灯或花灯并带着庄重表情一起巡游的游客,身着华丽汉服各种凹造型的年轻人,一手握紧孩子手臂一手拿手机咔咔拍照的家长……汇成长街人潮。站在高处往下看,仿佛几尾“红鲤”穿梭在光影荡漾的徽园“河道”中,被藻荇缠身,半路上几乎动弹不得。

离中国春节成功入遗不到20天,到过年还早得很,已有歙县古村落的年味扑面而来,这是纯正的徽州味道、中国味道。

而今江淮大地上,正处处展现热气腾腾的烟火味、文化味、人情味。“文旅惠民促消费 欢欢喜喜过大年”安徽文旅主题活动,从腊月启动,一天天升温,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线上线下,上千场活动一直热热闹闹办到正月。

这是变奏着安徽昂扬发展旋律的春节序曲,是“安徽好日子”的新春大集合。

奋斗打拼了一年的人们,将以更放松的姿态,惬意享受新春物质和精神的富足,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创新带给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肥东洋蛇灯上下翻飞,太和狮子灯蹿跳扑滚,宣城小马灯披红挂彩,徽州板凳龙和合闹春; 绩溪伏岭“十碗八”与上庄镇“一品锅”祭祖待客满屋鲜香,淮南豆腐宴一清二白变化多端,皖北羊肉汤、烧鸡配花馍扎实落肚豪气满肠;还有黄梅迎春唱大戏,青阳庙会看傩舞,正月十六走太平……

人们正带着欢声笑语陆续启程,奔赴亲情最浓、地气最足、文旅最活的地方。

景区优惠、非遗体验、美食品鉴、馆展寻宝、书香团建……欢乐团圆的厚实年味,实实在在落在人们的唇间、眼前、耳边、心中,不负一年的辛苦劳碌。

春节有着立体、复合、连续的传统文化,是国情、乡情、民情和亲情的融合升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北迥异,绚丽多姿,这份丰厚文化资源和独特精神内核,充分满足人们新春团聚和旅游的需求。

在产业升级、代际更替、媒介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代,回归生活仪式,觉醒传统血脉,在现代化维度下与传统与自然对接,享受假日的美好,这是发展的逻辑、时代的刚需,是老百姓的呼唤。

而在全国性假日文旅热潮中,一个地方能否卷得动,卷得赢,关键是看是否结合了地域特色文化,用土味与潮味结合的民俗活动,“卷”出了硬功夫;是否用高品质的非遗市集、国风演出、民俗体验等吸睛玩法,激发出行意愿、吸引各方游客;能否结合了吃住行游购娱,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打造了长链条消费场景。

600多年的非遗鱼灯,通明剔透地从皖南村坊,游进城市拆墙透绿灯火可亲的精品文化景区,备受老百姓欢迎,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我们应当在春节期间,推出更多贴合审美、匹配基因,与现代生活自然连接的民俗文化产品,展现老祖宗生活艺术化的高度,满足当代人生活艺术化的需要。当“安徽好日子”,化作新春“百景图”,我们有了更多有风景有文化有故事的文旅节目,不但能守住国泰民安、家国同乐的心理情感氛围,更能让徽风皖韵散发更大故事张力、审美引力、地域文化共情力,这个非遗春节,将产生更多经济产值和情绪价值。

(吴晓征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