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沈括在宣城的“发明”-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秋石:沈括在宣城的“发明”
来源:大皖徽派 2024-06-28 16:02:37 责编:奚正喜 何怀光 朱磊

沈括(1031-1095),北宋神宗时官员、著名科学家。出身官宦之家,先入仕当官,后考中进士,仕途不顺,却是一位著作大家。除了《梦溪笔谈》,他还有一部《苏沈良方》,是他去世后,后人将他和苏轼生前收集的医方汇集在一起的医著,其中记载着一种名为“秋石”的丹方,它是从人尿中萃取提炼的,古代方士常以此药进贡皇上,称是长生不老药。西方人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有此发现。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1900-1995)称秋石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二十六项发明(之一)”。而秋石的制作、提炼,就是沈括被贬谪宣城时进行的。

《苏沈良方》卷六记载的“秋石方”

不顺的仕途

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祖父曾出任大理寺丞,是处理地方案件的中央政法官员。他的父亲沈周、伯父沈同都是进士出身的官员。沈括从小就跟着父亲四处宦游,可谓见多识广。不仅读书多,而且对医学、军事、天文等都有涉猎。至和元年(1054),沈括因父亲荫官,出任沭阳县(今属宿迁市)主簿。这时,沈括才24岁。

当时,沭阳水灾,沈括立即投身治水。在工作实践中,他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治水经验。不久,他辞去沭阳主簿的职务,前往安徽宁国投奔他的兄长沈披,沈披当时是宁国县令。沈括来此的目的是复习迎考。在宁国时,他的治水经验派上了用场。

北宋初年,与宣城比邻的芜湖秦家圩被洪水冲毁,圩口一决几十年,连年水患不断。其间,不断有官员倡议修复,但毕竟工程浩大,议而未决。直到嘉祐六年(1061),时任江南东路转运史的张顒和判官谢景温积极向朝廷上奏,主张重修秦家圩,朝廷便委派宁国县令沈披前往芜湖勘查调研。

这让从苏北投奔而来的弟弟沈括有了介入的机会。兄弟俩在现场绘图筹划,提出修复秦家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沈括专门写成《圩田五说》,最后,沈披成为统领江南八县万名民工的秦家圩修复负责人。事实上,沈括则成了现场指挥人员。耗时近一年,终于修复底宽20米、高4米、长达42公里的江南宏伟大圩。大圩堤岸杨柳依依,绿树垂荫。宋仁宗闻报,十分高兴,特赐名“万春圩”——这个好听又吉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沈括为此又写成《万春圩图记》,让我们能据此领略当年的修圩情景。

直到嘉祐八年(1063)考中进士,沈括在宣城逗留的时间前后8年。从此,沈括再次走上仕途。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7),因参与王安石变法“议论不当”被贬官,出知宣城。1080年,又赴任延州知州。两年后,因边境军事上的失地受到牵连被罢官,从此隐居润州(今镇江),直到去世。

隐居润州时,他编写了著名的《梦溪笔谈》,这本书涉及除文学之外的很多自然学科,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书中记载了北宋时期民间采用活字印刷的技术,对论证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的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还记载过“猛火油”“石脂水”(即石油)、龙卷风等有趣知识和现象。

沈括另著有《沈氏良方》,后被人编入《苏学士方》,合成《苏沈良方》。《苏沈良方》中记载了他在宣城煎炼“秋石方”的事,有论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提取性激素的制备法。

秋石的提炼

沈括《苏沈良方》卷六“秋石方”的“炼法”之后,有一段文字,专门记叙了此方的来历。他说,广南有个道人,专门以替人家炼秋石为生,患颠眩、瘦嗽之疾,多年看不好的,秋石方皆可轻易搞定。

当年,沈括被贬宣城时,也大病缠身,经年不愈。他的一个本家侄儿久病颠眩,腹胀如鼓。后来又渐加咳嗽,三年折磨,百无聊赖!一用此方,服即痊愈。侄儿深知其妙,就写信到宣城来,劝他赶紧用此方,并说用了此方,“实再生人也”,真的像获得新生一样。

这样,沈括就开始按照“秋石方”炼丹制药。而恰在此时,有个道人来宣城,知道知府大人正在炼秋石,便告诉知府大人:秋石有阴阳两种炼法。二法兼用,药力才大。

所谓阳炼法,也就是道人所说的“火炼”。秋石的阳炼,用小便十余担(一担2桶),每一担加入一盏皂荚汁。皂荚汁要用纱布过滤、去滓、浓烈。皂荚汁倒入便桶时,立即用竹片不停搅动千百下,让桶内混合液慢慢澄清,会有一种白色的浊物沉底。将上部的清液撇去,将沉底的白色浊物集中到一只桶内,再加清水,用竹片像前次一样继续搅动,再沉淀,再取浊撇清……这样,最后能取出“浓脚一二斗”,也就是沉淀物一二斗。北宋的1斗大约是今天的12.5市斤。

接着,将这“一二斗”沉淀物过滤,入锅,熬干,取出,捣成细末,再入锅,放入清水,继续煮开后,在筲箕底部铺上粗糙的纸张,将煮开的沉淀物混合液过滤,留在纸张上的沉淀物予以留存,继续放入清水中煎煮。如此数次,直到留存物“色如霜雪”。然后,再煅化成汁,倒入盒内,“固济”成形,封存七昼夜,这就成丹了。

所谓阴炼法,就是以小便三五担,倒入大盆中,加一半清水,用竹片搅和千百次。搅和结束,让混合液慢慢澄清,将上部的清水撇去,留存沉淀物。再加入清水搅和千百下……如此往复操作,直至没有尿骚气味。将沉淀物刮出,晒干。此时的沉淀物变得粲然雪白,毫无尿味。和乳成膏,晒干成丸。

关于服用的时间,沈括记载说,如果是阳炼而成的,就在午时服用;如果是阴炼而成的,就在半夜子时服用。沈括说,此药不但治病,平常人也可以服用,有功无毒,沈括认为,既然是良药,就应当普济救人,因此,他把秋石方阴阳炼法都详细记载下来,以传后世。

在记载秋石方之后,有一段文字透露了沈括当年炼丹的地点。他说:“时予守宣城,亦大病逾年。族子急以书劝予服此丹,云实再生人也。予方合炼。”

沈括塑像

后世的争议

明朝嘉靖年间,有个进士出身的顾可学(?-1560),江苏无锡人。他与严嵩同榜,早年在六部为官时,被人举报盗用官帑被罢官,从此离开官场。后来,他得知嘉靖帝有长生之好,且好女色,便重贿严嵩,说可以秘制秋石,直供皇上。严嵩将这一消息密告皇帝,据说嘉靖帝大喜,干脆授意严嵩将顾可学留在家里,专门为皇上炼制秋石。

顾可学就这样又出山了!一直把官当到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与顾可学同时干这事的还有一位,名叫盛端明(1470-1550),与顾可学可谓一对活宝。他也是先中进士、入仕当官。在南京管理粮食储备时,犯事被罢官,在家闲居十年。自言会制作“长生丹药”,被严嵩等发现,于是和顾可学同赴京城为官,成为嘉靖皇帝的“健康顾问”,也当过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二人只拿薪俸,不管政事,唯一的活儿就是替皇帝炼制秋石。

盛端明自知依靠这种不正当途径上位不大光彩,于是在任时只管炼丹,闭门不出,不像顾可学,四处张扬。嘉靖帝的暴毙,与长期服用丹药是有关系的。嘉靖帝去世后,隆庆皇帝即位,顾可学和盛端明的职务和谥号全被取消。

据此,后人将沈括作为秋石的始作俑者予以谴责,显然这是不适当的,而且,即便这样“追凶”,沈括也算不上始作俑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淮南子丹成,号曰秋石,言其色白质坚也。”这就说得很清楚了,西汉淮南子刘安就炼过秋石。

比李时珍更早的唐朝白居易也说过:“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他说的这个炼秋石的“微之”,就是那个以初恋女友为原型、写《莺莺传》的风流才子元稹。元稹(779-831),比沈括足足要早200年。

当代研究表明,秋石是从人的尿液中提取炼制的,它的主要成分是尿液、食盐、泉水,其中含有尿酸钙、磷酸钙、碳酸钙。它相当于现在的性激素,而且实验证明:秋石中确实存在雄性激素睾酮,但不专用于壮阳。上文说到的元稹、嘉靖皇帝等,都出现“未老身溘然”的结局,是否与长期服用秋石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作为一种丹方,它能否造福于人类,不完全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驾驭它的人。用到适当之处,它就是好药,甚至是灵丹妙药;如果用之不当,即便是人参、灵芝,也不会发挥其积极作用。人参、灵芝是这样,秋石也是这样。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