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 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
来源:安徽时评 2024-03-29 15:26:15 责编:曹昱 王悦

要习惯过紧日子!

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

一时间刷屏全网,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事实上,这并不是所谓的“新”要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一贯提倡的。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传承赓续。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到抗日战争时期“精兵简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到改革开放后继续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把过紧日子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落细落实、深入实施,“三公”经费支出被严控和压缩,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都有严格规定。

正如此,一个全党全社会崇尚勤俭、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为什么过紧日子会再次引发热议?3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了一则调研报道《警惕个别地方和单位“假节俭真浪费”苗头》,颇有警示意义。

报道中列举了不少例子:因为单位倡导节约,坐飞机要走流程,只能住一晚再坐火车回,“住宿费+火车票费”超过了机票费;单位公车每年都要进行两三次保养维修,一两年的维修费用甚至已超过了车辆残值;一些缺乏办公条件的单位为省钱选择“租房”,看似少了一次性大额支出,但细水长流反而造成了更大支出;老旧办公大楼的维修加固成本花费“不输”推倒重建……

现实中,也有一些人的思想动摇,对过“紧日子”变得“不习惯”了。思想上松懈,政绩观扭曲,渐渐地,个别地方和单位把节俭朴素、力戒奢靡的优良传统遗忘殆尽,离“过紧日子”自然越来越远。

现实令人深省,群众对此厌恶、反感,嗤之以鼻!

那么,该怎么“过紧日子”呢?简单点讲,“紧日子”就是少收点和少支点,财政的每一分钱要用到“刀刃”上。

比如,最近,大家都在办理个人所得税申请退税。这部分原本要纳入财政收入的资金退回到你的口袋里,就是少收点。少支点就更简单了,就是各级政府省着花。

由此可见,“过紧日子”并非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各级政府省的钱,花哪了?“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事事连着千家万户,件件关乎百姓冷暖,自然也是花钱的重点。 

根据财政部门统计,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20%;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了25.5%。

“一降一升”,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惠民之意尽显。

党和政府部门带头“习惯过紧日子”,为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去掉各种不必要的开销和花架子,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努力为人民群众拼得更多“好日子”。

(撰稿:李明杰 )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